第13章 墨子的决定 2
作者:破立      更新:2019-06-12 18:20      字数:1834
       郑嘉低头思考着墨子这么做的理由。墨子将各地的核心弟子召回书院,并在数天后才召开全体弟子的集会。看来,他在之前已经和四大弟子商量过搬迁的好处和坏处了。显然,墨子认为在秦国更适合墨家的发展——即使有诸多的不便。

       秦人居于中原的西面,zhan有周王室的王兴之地——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东有天险函谷关可拒东方六国于外,南又有武关等屏障与强楚隔开。西面虽有诸多游牧部族,但几百年来已经被秦人打得差不多了。所以,相比东方六国,在秦国的腹地上发生的战乱显然少得多,是个更适合教学的地方——事实也证明,秦人正是借助关中这块宝地统一了中国。而且秦人尚武,更兼性格纯朴坚韧,对培养弟子的心性也有好处。

       另一个重要原因,秦人的工艺和文化都比东方六国落后的多,所以其他的各大门派都不愿意落户秦国。如果墨家成为秦国唯一具有影响力的大门派,那么墨家就可以更容易地在秦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墨家的机关术和工艺,也是落后的秦人急需的东西。

       如此权衡之下,与其继续在中原和儒家口诛笔伐,在诸侯国君主的冷眼下生存,还不如搬到大有发展的秦国去。即使日后秦国强大了起来,凭借墨家先到所zhan有的天时人和,仍可在秦国屹立不倒。墨子这一招,不可谓不高段。很久以后,郑嘉才知道晚期墨家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就是秦国,也许就是此时墨子这一决定的长期影响。

       郑嘉作为书院弟子,自然也要随书院迁到秦国。她年纪小又精于文墨,而且她前世曾在图书馆工作过,通晓现代图书馆的运作方式。所以墨子便让四大弟子中最文气的相里勤带着她和另外一些精文墨的弟子去整理书院中的诸多书简。

       整理图书是一件极其繁琐累人的事。21世纪时因为有计算机所以图书的分类和检索大大加快,而且纸书和几乎没分量的电子书,不但容量大还便于携带。但这个时代一篇文章就可以写完一卷厚厚的竹简,光它的重量就足以让任何搬家的人头痛。所以汉语里便有“汗牛充栋”、“学富五车”之类的成语了。

       而郑嘉在连续整理了几天图书后,得出的结论是所谓“学富五车”的人,五车的竹简加起来还远没她前世一年读的journal多!按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她“学富百车”,结果听到这句话的相里勤师兄,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不够谦虚”。

       郑嘉在绢布上写字,为书院的藏书造册做索引,一一进行登记,之后进行分类。现代公众图书馆书籍的两大分类是小说和非小说,但这个分类显然不适合战国时代。所以,她就以诸子百家进行分类,儒家、道家和墨家等的著作分开放置。之后按照作者的名字,在同一大分类内以笔划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排列。

       她将做好索引和登记的图书放进木制大箱子里,同时每个箱子里也放上一张写有这些书籍的目录的绢,这样再打开时就可以轻松地知道它们是什么,而不用费事地一个个看过。同时,总索引与书箱目录一式两份,日后也有个核对的凭证,免得丢了书还不知道。箱子装满后,放入一些烘干了的、具有强烈味道的香草,上锁后再用蜡封住箱盖,以防止蛀虫和水汽进入把书弄坏了,箱子的外面最后再写上作为标记的编号。使用这样的方法,书籍整理工作的效率倒也不错。

       整个墨家书院整理东西进行得最困难的就是机关工坊和武器工坊了。所以有余力的墨家弟子都要去帮助整理那些七零八碎的原材料、零件,和墨家创造的各种复杂机械。中行静就是邓陵子手下负责机关工坊的弟子之一。

       某个炎热的下午,也许是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的关系,相里勤非常开心地给整理书籍的弟子们放了一个下午的假。无事可做又不愿意闲着的郑嘉,便跑去机关坊,看看中行静那儿有没有什么需要自己帮忙的地方。

       郑嘉刚走到机关工坊的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一声巨大的碰撞声,好像什么东西掉到了地上似的。她推开工坊的门,只见门口不远处,一个中等身高的十岁小女孩呆呆地站在一个墨家最新制造的、用于加固城楼的机关旁边——而那立起来足有大半个人高的机关,此刻正倒在地上。旁边邓陵子、范成和其他的几位男弟子,此刻正七手八脚地试图把那沉重的机关抬起来。而那闯祸的十岁小女孩,正是中行静。

       郑嘉连忙走过去,只见中行静那张清秀的脸上一副惊异的神情,连郑嘉过来她都没注意到。见状,郑嘉拍了拍她的肩膀:“师姐,魂兮归来——”

       中行静仿佛被吓了一跳似的,只见她那张清秀的脸上,仍然带着几分歉意地说道:“我不是故意的……”

       还没等郑嘉说话,就听到她们身后一个温柔的女声说道:“中行师妹,大家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只是,大家都手忙脚乱的时候你别再出那么多错就好了。”

破立(作者)说: